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生本教育的管理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生本教育的管理

2014年08月26日 15:35:42 访问量:3724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

肖俊泉

    

我们要用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

    一切都会有的,成长、成绩、能力、素养,都会来到我们面前。‘‘没有谁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他吹变了山川和田野。’’   ——郭思乐

    第一、几个看似不相关的话题,又似乎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并且勾勒出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1. 2012年,美国一名参议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美国不必恐慌》的文章。说中国的 国内生产总值,已 跃居世界第二,但只是美国的一半,人均排名只是世界的第80位,这一条说的是硬件。还有一条软件,说的是中国的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僵化,培养不出创新人才,20年后中国仍然不是美国的对手。

    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讲过一句话,她讽刺我们中国:“一个只能生成电视机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的”。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她还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100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因为没有精神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就没有批判;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

    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 又有人统计,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在学校学的知识只有10%是有用的,社会上要用的90%的知识要重新学习。

    4.比尔.盖茨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的呐喊:你的工作场所和你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的面目全非。

5.“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在中国所有的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这个过程,就像退化土豆一样。” ---------资中筠资中筠强调的是什么?学生的独特思考、独立意识、独创精神,这是创新教育的真正起点。其中蕴含着批判、质疑、挑战。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美国学者对一些北大、清华学生关于选报志愿的问答。

畸形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在“生产”一批所谓优等生的同时,产生了另一批厌学生、辍学生乃至社会的反叛者。

    6.《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正在走向低智商社会。“低智商社会”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题提出的概念。他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满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超过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7.《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主人公、全美最好老师----雷夫提出:作为教师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他强调:教师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视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自学、自悟、自省、自律、自得。

    9.王宏甲的《新教育风暴》:随着计算机取代齿轮的时代出现,世界各国都再一次面对着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重任。每当重大教育转型,必是从变课程开始的,也是从基础教育改革开始的。

    我国急需创建与此相适应的信息时代的新教育,这是包含着需要改变教育思想,改变教材和教学方式,改变考试评价制度的巨大工程。

我们要变革的是我国在工业时代发展了100年的教育,是西方发展了250年的教育,是1400万教师率领着3亿学生,从一个教育时代向另一个教育新时代浩浩荡荡的伟大迁徙。

    10.《人民教育》的封面曾有一句振聋发聩的标题: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中国教育的成败。

    最近,我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提法: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超不过这个地方的教师质量。

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时,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11.在西方历史上,有一幅著名的油画《雅典学派》。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现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

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孔子讲学图”。这些画上,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老师们的点拨。

前者是“我----你”的关系。 后者是“我----它”的关系。

12.有位旅美教师这样比较中美的基础教育: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

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

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学习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渐解,已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教育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起者,才是主体。

学问学问,学是问出来的。提问题的人傻一阵子,不提问题的人傻一辈子。智从问中来。

13.高中生国旗下演讲抨击教育

同学们:

在这个庄严地时刻,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是接受中国教育而获得的,泱泱大国,亿万学子,能不害羞?这难道就是 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都在争取什么呢?都变成了什么人呢?

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教育,不是吗?(鼓掌)

我们感觉不到老师的伟大,他们为了升学率,不断逼我们,要么是补课,要么是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说是为了我们好,其实有时我们生病了他们都不知道,就知道我们没交作业,原来他们关注我们只是为了升学率。

如何树立远大理想,请先给我们要自由生活,请先还我们要快乐成长的时光!

14.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学的作用----交付。

没有教师的少,怎有学生的多。

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

15.某中学女生因不愿剪发而跳楼

20124131930分左右,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八年级一班14岁的女生李欣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14日早晨,因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们。

男生理平头,女生留运动头。这一校规已经实施了21年。

一个如花的生命,在春天,当万物复苏的时候,还未来得及怒放,因为头发,凋谢了。

要反思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啊。

孩子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请尊重孩子们对美的渴望。

让每一个树种都能找到自由生长的空间和土壤。

教育规定的简单粗暴。

教育不能救赎儿童,反而让受教育者成为牺牲品,那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16.付美榕的《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北京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总结的结论:他们在求学时代都遇到了好的老师。

林教授还说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先后送出16个博士生出国,15个都能按时回国。为什么我的学生“回收率那么高?学生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林老师回来的。”“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其实,我只是做了感情投资,这种感情投资就是师爱。

李政道: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遇到了几位老师。我在西南联大师从吴大  和叶企孙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机会,还有芝加哥大学的导师费米教授,他给了我创造力。而我这辈子能有今天,主要也靠三位老师:初、高中班主任和大学时代的朱志贤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爱。

17.学习金字塔理论听到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得牢;

亲自做过并且讲给别人听,效果最好。

我听,我忘记;

我看,我记得;

我做,我学到;

我教,我掌握。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教会才是真会。兵教兵。 

18.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的心理需求有

渴望被关注

渴望被赏识

渴望被重视

渴望被感觉重要

渴望尊重

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获取认同

渴望被认可

渴望成功

人的需要在根本上有两个:一个是生存,一个是自由和幸福。而且,一旦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立即渴望自由和幸福。

19.江山野学习阶段划分

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刚入学的前三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三年级到小学毕业)。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25%的知识是可以自学的,老师的教的比例下降到75%)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初中的学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教学各占50%左右的比例。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高中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

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高中毕业后)

20.试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或长期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因错误而成长,教育因错误而富有价值和意义。犹如庄稼的“拔节声”。

教育就是面对一个个错误的过程。

错误是课堂的资源。

人的认知,从根本上讲是始于尝试的。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尝试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条件。

正确,也许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

后教或先学的本身就是尝试。

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

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才是点拨。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基本问题

----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师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学是什么?

----什么叫学习?谁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人的标志是什么?

----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怎样获得这些知识?

----知识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中国,决策者和每一个有教育良知的人,需要和他的人民一样,重新审视这些重大问题,并在思考中做出抉择。

20019月“新课程”正式走进学校,这是一场以追求人的尊严与幸福为终极价值的教育改革;

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42月,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新课程传播最广的四个标志性提法,一个是三维目标。

另一个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再一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改变教的方式、改变学的方式、改变评价方式。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确切地说,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本。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归根结底就是以生为本。

无疑,这将改变中国人的学习方式,知识构成,提升创造力,提升人的素质,并有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句话,学生应该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

第二、关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典型案例

1. 大学村里没有秘密----赏识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是骂出来的吗?(可能有瓦特)

是打出来的吗?(可能有爱迪生)

是训斥出来的吗?(可能有鲁迅)

是挖苦出来的吗?(可能有莫言)

世界上最美好的景色,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欣赏。

问题是,你看到的是50%的成绩,还是50%的问题。

2.陶行知奖励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准时 停止暴力 欺负女生 主动道歉)----鼓励学生(如果简单粗暴处理又会是什么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破碎,就会不复存在。

3.雷夫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很快乐  独立的学  研究与实验  不是为了我)----关注学生(眼睛里有学生是因为心里有学生)

西方访问学者对两所学校的看法----学生没有问题和错误----老师只顾自己的精彩

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微笑,每一个无奈,每一次兴奋。

4.两位不同的母亲----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老师和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的研究成果:个体进入青春期前,没有与同性伙伴交往、青春期后没有与异性伙伴交往,则20岁后可能成为自恋型人格。

5.上谷初中女生群殴致死事件和6 3 9四种思维水平给教师的教训或思考

认识学生就是懂得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懂得敏感期、青春期、更年期的特征等成长规律。懂得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操作、表象、概念以及记忆规律、注意特点、遗忘曲线等等认知规律。

教育规律 ---- 读懂孩子应该是教师终身修习的功课。

青春期----一个还不成熟的脑袋,安在一个已经快要成熟的身体的怪物。

概括说,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有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赏识  鼓励  关注  尊重  认识!?

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是小大人(成年人),而是“未完成人”。学生不是贪食的“鸭子”,更不是被动的容器。

人是“整体的人”,不单单是一个肉体,而且还有灵魂。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看,而不是仅仅将学生看成学习者,就要关注学生人性的丰富性。例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期望、关注学生的身体,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信、自尊和幸福感。

第三、深入、全面的学习和把握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一)一个概念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要点有五个:一是着眼于“生”而不是“师”,二是着眼于“学”而不是“教”,三是好学,即容易学并且能够学得进去,四是围绕上述三点即“学生怎么学”进行设计,设计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五是要服从于人的发展需要,不是表面上让学生学起来。

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师本教育,也就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考本呢?本本呢?

必须强调的是,生本教育实验始于1999年,并且始终处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绝不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社会背景下的简单附庸,但又确确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学生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

教材怎么改

考试怎么

(二)基本原则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三)三个目标

首先是学习快乐。快乐的意义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外在表现,内在表现为心里的愉悦,反映出生命体内在的和谐与幸福。

课堂不快乐就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不珍爱、不尊重。

没有快乐也就无所谓幸福。

快乐是基本的情绪体验,快乐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学习中快乐的本源在于发现。强迫和控制的课堂无法快乐。

体会到被认可的成就感和被尊重的幸福感,内心就快乐。

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的累。

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

一个人,没有快乐,物质只是垃圾。

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

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愉悦或者说快乐,是他们成长最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快乐成长。

第二是素质提升。素质教育从口号到落地,必须解决五个问题:

1) 什么是素质教育?

2)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中,什么才是最核心的?

3)素质教育靠什么去实现?

4)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哪些?

5)素质教育与课堂的连接点在哪里?---- “接地气”---- 否则就是“乌托邦”。

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培养思维品质。

一位生本数学老师说,数学教育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一个优质的教学流派一定是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学习知识,又在学会做人。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包容,学会谦让,学会感谢,学会交友,学会尊重--------

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再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未来?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只教育一个人大脑,而不教育其道德,就是给社会教育出威胁来。

蔡元培: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徐匡迪:最终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绝不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科学研究发现,仅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就要21天,90天的重复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请观察分析:是智商高的孩子、还是情商高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做出成就、并且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呢?

素质教育是应该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素质,或者说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思想素质  是做人的基础

一个是思维素质  是做事的基础

入手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从而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进而  改变学生思维方式

第三是成绩优异。

素质好,何愁考!

成长在先,成绩在后。

------- 承德市一中的崛起

------- 存瑞中学的翻身

------- 宽城一中的突破

------- 上谷初中的问鼎

------- 河南沁阳一中的执着

任何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质量,都将是“短命春秋”。

不但如此,学生的德育水准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中国教育今后10年的两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大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今后10年教育的核心任务。

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且是促进教育的内涵的均衡,质量的均衡。

(四)一般流程

   个人                小组              全班

   自学                讨论              展讲

第一步:个人自学。是指学生在前置性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学习的过程,任务完成的时间可在课前或课内,也可在上课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阶段。前置性任务可以是简单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一句话。先行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而是触及学习内容核心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此环节也可称为“独学”。

第二步:小组讨论。是指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他有两个任务,一是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二是意见不同的、较难的问题“存疑”,待下一步探究。这也是在一个组内成员互帮的过程。此环节也可称为“对学”。教师则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

第三步:班级交流或叫全班展讲。是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此展开。讨论的内容一般为重点和疑难问题。此环节也可称为“群学”。教师则是主持者、激励者、点拨者、启发者。教师尽可能“不判断”、“不说教”。

生本复习课的模型

第一步: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前置设计,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整理知识、典型例题和总结反思。

第二步:由四人小组的小组长组织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道典型例题。

第三步: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知识结构,其他小组的同学做补充。

第四步:由每个小组向班级推荐一道例题,全班同学解答,再由同学上台讲解。

第五步:由其中一组的同学进行小结。

怎样理解这个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在是“学”,只要是学,当然会出错,不要求全责备。 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全面展开。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学情调查。

为了展讲的精彩,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内在动力很强。展讲是把钥匙。

 “过程”和“探究”体现在流程中。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课堂中的黄金

操作的“兵法”有哪些?

前置性小研究是核心。简单、根本、开放。与导学稿截然不同。要激扬,不要束缚、不要控制、不要绑架。

学习小组建设是保障。小组建设的核心是团队精神。选好用好并且培训好小组长,经常召开小组长交流会。

激励评价机制是关键。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即时评价、阶段评价。

学科团队建设是基础。变学科的课代表由一人为一群。

全班展讲环节是高潮。展示的本质是交流、是学习,是思维碰撞,是生成、深化,不是表演,不是为展示而展示。

流程的背后有系统的支撑,比如

备课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文化

(五)几个争议的话题

----导学稿与前置性小研究之争;

----个人自学在课前与课上之争;

----“缓说破”与教学进度之争;

----起初时,教学质量提高与降低之争;

----模式与模式化之争;

----教师的有为与不为之争。

(六)三个核心理念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杜威: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

高度尊重体现的是大爱,不是雕虫小技。

尊重学生是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尊重学生的错误和失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比如好奇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教育不得以任何借口伤害学生的自尊,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严重不尊重。

尊重学生的生命自然,遵从学生的生命规律。不以成人的立场和眼界、不以非自然的形式压抑、干扰、阻击和破坏儿童的学习天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最质朴、最纯真、最原始的思维表达。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尊重与关怀的教育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有困难,找学生。

老师要善于示弱、静待花开。

绝不追求老师讲的如何精彩。

学生是第一教育资源;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蔡元培说: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学习提供帮助。

利用和挖掘孩子本身就具有的学习天性、潜能和本能。

学习是什么?学习即体验。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

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在感悟中成长。

教师讲的再生动传神,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

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目光来自我们自己的瞳仁。

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老师。

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老师的精彩不是课堂的精彩。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等等。

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即要在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功夫。这样的学习才会成长。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

(七)七个主要观念

1.学生观:人的起点非零。真正的教育就是5个字----从儿童出发。

不是从教师出发,不是从成人出发。

人有学习的本能。

人体自有大药 

儿童哪里是一张白纸?人生下来就具有“精神坯胎”,正是在他的引领下,从身体出发,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里、认知,然后再经由精神去升华----由此让儿童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教育者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 而不是主人,让儿童按精神坯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这样,他一定会成才。

2.教育观: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

从质疑到尝试,

从尝试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研究。

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一切体验,别人都代替不了

儿童不依靠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的。

社会学家潘光旦说,教育,就本人说,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就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就是培植,就是启发。

一个人种一棵花,所能尽的人事,是看水分足不足,阳光够不够,肥料充分不充分----,至于这花长什么样的叶子、开什么颜色的花朵、接什么香味的果实,他管不着。硬要管的话,就是拔苗助长的愚人。

3.教学观: 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

坚决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认知。成人的认知一般是从经验出发处理事情,而儿童必须有经历才有经验。剥夺经历就扼杀了经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

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4.课程观: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做功夫

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孩子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简练,而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拥有的基础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股强大动力。教师为了不教,教少学多即为大做功夫。在这个期间,老师启发、点拨但不急于给出、或催缴结果,而是“缓说破”,就是宽着期限。

5.教师观: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生活的重要他人,首先必须恪守坚定的学生立场,成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生命的伴随者。

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束缚儿童的手脚;

-----------观念绑架---------思维。

教学必须明确回答的3个问题:

一是带领学生去哪里?

二是怎样带领学生去那里?

三是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达了那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6.德育观: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道德就是人的精神成长。包括理想和信仰、人性和人生、性格和习惯、情感和情怀、兴趣和爱好五个方面。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在你把很多东西都忘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7.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儿童的幸福和成年人的幸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源头是不断地提出问题。

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情感是生命最本源的表达。

对于教师,学会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面向世人疾呼:“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

(八)三条金标准

数学课----根本抓住了没有。

所谓根本就是源、根、本的东西,不是末、不是支、不是梢,是基础的、核心的、本质的知识,是能够衍生、生长知识的知识,是知识的要点而不是知识点,他具有包摄性强、解释效应大的特点。

这是由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课----阅读推进了没有。

类似的提法还有:语文主题学习、语文高效阅读、语文类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要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

英语课----活动形成了没有。

语言是拿来用的,在用中学。

活动是指课堂上运用正在学习的单词、局型进行小品、短剧、相声等形式的演出。

“六七”分熟即可开始。                                     

(九)生本教育对学习、课堂等的新解释

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没有过程就没有学习;没有辩论就没有学习,没有体验就没有学习。

“习”字的本意是小鸟在练习飞翔。

课堂----课堂是出错的地方;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自家的展厅;课堂是安全的港湾。

课堂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

教学----变教室为学室;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  

好课与好老师----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课才是好课;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学生----学生间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补充。“学”与“生”。

教师----教师80%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点燃、唤醒、激励上;20%的作用体现在对课堂技术、流程的掌握上。

第四、专家学者关于生本教育的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慧生认为,生本教育有四个突出特点,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四方面突出贡献。

1.生本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根本变革。

“这么多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上,我们在努力突破的一个根本性难题,就是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生本教育不仅在理论上提出这样主张,而且通过15年的实践也找到了切实的解决办法”。“生本教育最核心的理论支点,就是强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人”。“以生为本这样的主张,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对教育规律的最本质的反映”。 “教育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根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生本教育真正抓住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恢复了正常教与学的关系”。“生本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2.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

“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让在我们的课堂、在我们学校实践上落地扎根”(很多人认为成立几个兴趣小组就是素质教育了)。”“生本教育在本质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都主张在教育中实现人的自主全面发展,都主张要尊重人的发展,要关心人的发展,要帮助人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发展”

3.生本教育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涌现出的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本土特色的我们自己的教育流派。

“改革开放之初,在我们本土上能称得上自己的教育教学流派的东西几乎没有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一系列带有流派这形态的改革和尝试大量出现。”“生本教育具有开拓的国际视野,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具有本土特色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生本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正在走向成熟,已经成为有代表性的中国教育教学流派。”

4.生本教育是一套成效显著、易于推广的优秀教改成果。

“生本教育是在实践中摔打出来的优秀的教改经验和成果。”“生本教育不仅是一套理论体系,还可以易于推广”“生本教育已经在我们国家20多个省市推广,直接受益的学生超过百万”(不止百万)。

“生本教育的前景广阔“

《人民教育》原主编傅国亮这样评价生本教育:

1.“生本教育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方向”,他还引用了一位校长的话,就是“生本教育在我心中引发的震撼绝不亚于最重大的事件”。

2.“教学就是要激起思考、激发兴趣”。“3×5=14”这个案例,蕴含了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

3.“在改革多元化的背景下,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

4.“沿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就必须有主流的观点,主流的价值观,主流的教育理论和模式”。

5.“主流的教学价值观有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教中心转变为学中心,即以学定教。主流的教育价值观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6.“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或者说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论(由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发展)”。

7.“很多教育流派是凭经验,没有多少的理论,比如先学后教”。“靠经验走不远”。

8.“郭思乐的理论认为:儿童是人类亿万年精华的结晶,所以儿童出生的第一天不是零,而是‘1亿年+1天’,这是一个根本观点。孩子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9.“你对儿童是怎么看的,决定了你的教育态度、教育观点、教育方法。”

10.“生本教育理论和观点是彻底的,而且是教育的一些根本观点,是对一些传统观点的根本颠覆。”

11.马克思说过一句话:理论要说服人,它必须是彻底的。

12.“人的成长最主要的,就是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这就是教育的原点。”

13.“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14.“教学改革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由关注教转变关注学”

15.“教学改革的第二个变化就是由教知识点转变为教知识的要点。”

16.“教学改革的第三个变化就是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思维发展。”

第五、区域推进生本教育实验

 (一)学习生本常识

2008.21期《人民教育》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2009.1516期《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

2010.12期《人民教育》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

2012.34期《人民教育》“生本教育”实践专辑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

《谛听教育的春天》

《天纵之教》

《幸福的做老师》

搭建阅读平台。唱好“读、写、讲、做”四部曲。

(二)强化生本培训

a.通识培训。两赴广州参训,达200多人。两次邀请承办生本教育讲习班,培训达1000多人。

b.骨干培训。市级生本骨干教师200人。 县级生本骨干教师每县100人。 校级生本骨干教师,每学校不少于6人。

c.校本培训。可以校自为战,也可联合进行。

 (三)开展生本实验

全市试验学校50所。本着自愿的原则,市直属高中、初中、小学全部加入实验,有的县区的学校也全部开展实验。每个县区均有实验学校,不留死角。市教育局把承德县、宽城县做为县域推进的典型,重点进行指导。变坐而论为起而行。

(四)制定生本制度

改革课堂评价办法。用评价撬动课堂,带动观念变革。

减少平常的考试,不按考试成绩搞大排队。

制定出台优秀生本县区、生本学校、生本班主任、生本教师评选办法,并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制定出台每年一次的生本教育学习实践交流会制度,每年的六月份进行。

制定出台每年两次的全市教学大比武制度,每年的四月和十一月举行,要求必须按照生本理论、采用生本模式,运用生本评价办法。

(五)启动生本教研

教研室全程介入。

一是把生本教育作为全市中小学校的教研课程。二是实行市县两级教研员承包县区和学校制度。三是开展小课题研究。四是组建生本工作室。

 (六)创设生本环境

解决经费问题。一是市直属校的生本教育经费全部由市级财政足额拔付;二是市级教育、财政联合通知,要求县区财政解决所属学校经费困难;三是由市政府行文,要求2013年教师人均培训经费不少于350元,到2015年达到500元。

引起决策者重视。写进领导讲话、写进工作要点、写进教育信息。

面向全社会宣传。家长、电视台、报纸。

第六、好课的几个共性

1)学生的课

学的课,不是讲的课。

学生的课,不是教师的课。

学中心的课,不是教中心的课。

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简称,独学、对学、群学,合称为自学)的课。

2)动静结合的课

----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有生命的活物,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学生的天性。

----独学时、检测时。

3)注重展示的课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金钥匙”。

好奇心、展示欲是儿童的两大天性。

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既展对又展错。

4)遵循流程的课

流程体现的是渐进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5)师生相生即教学相长的课

教育不可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可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

6)注重情感的课

关注学生的“快乐指数”。

又,《中国教育报》2013.9.9陆国栋的《成长是最大的成功》一文中谈到: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课分4种,第一种是讲的不清楚,这是低层次的低水平;

第二种是讲的太清楚,这只是低层次的高水平;

第三种是讲课能有互动,是高层次的低水平;

第四种是能通过讲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愿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则是高水平的高水平。

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1.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 3.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

 (或称自学、展示、反馈三步流程)

以杜郎口、昌乐二中、天卉中学、鹰城一中为代表4.张玉乐的五步教学流程

起初是: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展讲

现在细化为:自学--互动--讨论--讲解--抽查

5.郭思乐生本教育一般流程

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还有两个辅助环节:课始的展示目标、课终前的知识检测。

荆志强的课另有课堂小结环节,内容为知识梳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编辑:苑巍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冀ICP备16026714号-1
联系地址:河北省滦平县滦平镇滦平职教中心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